□李階 (特約撰稿)
  打撈時間:11月22日——— 11月28日
  官員醜聞多了“喜打砸”
  事發地:上海追評指數:★★
  有網民發帖稱,民航局華東空管局一副局長因鄰居投訴其違建,帶人闖進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的康橋半島小區鄰居家花園進行打砸。民航局空管局紀委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已就網民反映的情況介入調查。(11月25日人民網)
  俗話說,“沒有木頭,支不起房子;沒有鄰居,過不好日子”。可是,如果你碰上這樣一位盛氣凌人的副局長做鄰居,想必這日子也不好過。華東空管局這名副局長的違章建築面積達92平方米,多次收到整改通知卻依舊巋然不改,如此做派恐怕還是頑固的特權思維在作祟。
  大面積違建本已有錯在先,趁著茫茫夜色肆意打砸鄰居財產,更是錯上加錯。很想知道,帶著這樣“流氓”作風的副局長,平日里究竟是如何開展工作的?民航局華東空管局對自己的幹部又是怎樣約束和管理規範的?目前,民航局紀委已經介入調查,希望該局能動真格、不護短,讓“喜打砸”的副局長為其粗魯行為埋單,儘快給當事人一個答覆。
  離婚復婚又有“供暖式”
  事發地:哈爾濱追評指數:★★★
  以往供暖季,由於一些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已婚女職工不能和男同事一樣報銷熱費,不少女職工只好選擇和丈夫假離婚以報銷熱費。隨著今年黑龍江省新政策的出台,省直在哈單位熱費由“暗補”變“明補”,引得許多人開始忙著復婚。(11月26日《京華時報》)
  政策一旦“死腦筋”,為了拿到熱費補貼而選擇離婚,也算得上另一種“中國式離婚”了。其實,受這種“政策陰霾”而離婚的,遠遠不止熱費補貼一項。前幾年,不少城市相繼推出樓房“限購令”,同樣催生了一大批“離婚族”。兩相對比,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出現了:樓市限購沒了,離婚少了;供暖“暗補”沒了,復婚多了。
  不論是放開限購還是取消“暗補”,都指向了一個深層次問題——— 公共政策的醞釀和出台,如何真正惠及到民生,怎樣規避掉人為帶來的“政策性傷害”。的確,政府制定某項政策時,可能會受當時當地經濟水平等因素制約,但如此短視的制度究竟是如何出台、由誰拍板的,是否也該曬一曬?也好讓公眾評價一下“供暖式離婚復婚”中的“政策智慧”。
  “房事連續劇”換了主角
  事發地:寧波慈溪追評指數:★★★★
  寧波本地論壇曝出一則《慈溪驚現69套房叔》的帖子,引髮網友強勢圍觀。涉事民警沈警官表示,“我是有苦衷的”。而當事人所在單位——— 寧波市公安局杭州灣分局通報稱,調查顯示網傳的69套基本屬實,暫未發現違紀。(11月28日《西安晚報》)
  之前有“房叔”,“房姐”,現在又來了一個“房警”。不知道發生在各地的“房事連續劇”,何時才會劇終。無論如何,按月拿俸祿的人民警察,能坐擁69套房,的確讓人浮想聯翩。當事民警聲稱“我是有苦衷的”,民警單位則表示“經初步調查,暫未發現有違紀情況”,如此回應與“法官自我斷案”無異,自然無法打消輿論質疑。
  好在,上級公安紀檢部門已成立調查組介入調查。但願上級公安紀檢的調查不會忽悠和搪塞公眾。其中,公眾最關心的是,該民警被指擁有“兩張身份證”、真相究竟如何?傳言如屬實,自然要對涉事民警嚴肅處理問責;若是子虛烏有,也算還了其一個清白。希望調查過程不會太漫長。
  “火熏救女”誰的心酸
  事發地:雲南文山追評指數:★★★★
  11月25日,雲南文山。一把鋸、幾根木頭、一本《本草綱目》、一堆從山上採挖回來的草藥,父親韋樹福在自家地里搭建了一張露天的草藥床,通過燒草藥火熏的方式給患有β地中海貧血(重型)6歲的女兒做治療。(11月26日《大河報》)
  在看病難、看病貴的現實下,每一次極端個案的曝光,都是對社會神經的殘忍撩撥。特別是當一個農民父親自學《本草綱目》為女兒治病的新聞出現在你我面前時,除了稍縱即逝的感動,剩下的多是追問和反思。全民醫療、大病醫保的政策為何落實得如此艱難?當地政府部門是否盡全力幫扶了?社會公益組織去哪兒了?
  多達30萬的手術費對年入不足3萬元的家庭來說,是個天文數字。雖然官方表態此前有過一些救助,現在又說30萬元能報銷九成,但這並不是根本問題。當然,媒體報道了,相信愛心會在短時間內匯聚,然後呢?各地政府轄區內又有多少類似的“醫療盲點”,難道不該反躬自身,查漏補缺?
  景區拆遷安置再踢“皮球”
  事發地:峨眉山景區追評指數:★★★
  峨眉山“清音平湖”景點十年前修建時,村民楊秀彬家的房子被拆遷,在2007年與景區管委會重新簽訂拆遷安置協議中,管委會承諾幫楊秀彬家建同等面積、裝修標準的新房,然而,至今楊秀彬也沒有住進新房。近日峨眉山管委會回應稱,最大難度還是在於在當地找不到合適建房的土地。(11月25日中國廣播網)
  2004年拆遷,2014年還沒住進安置房,如此窘境也可算作“十年拆遷兩茫茫”了。拆遷工作要依規進行,如果拆遷的後果是居無定所,不僅不符合國家相關規定,更是對當事人的變相盤剝,政府公信也會因此矮化。原本可在自留地建安置房,卻被村委會以“集體經濟用地”的名義建起了三幢別墅。如此看來,“找不到合適建房的土地”是假,村委會建別墅才是核心問題所在。
  當然,面對媒體採訪,“皮球”是要踢起來的。就如前述,之所以沒住進新房,原因是沒合適的土地;之所以不建安置房建別墅,因為這是“集體經濟用地”。找個“皮球”和理由太容易,問題是,拆遷戶沒房住的問題怎麼解決?什麼時候有準兒,不能再讓當事人等下一個十年吧?
  (原標題:救助和答覆總是來得那麼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n25gnqzt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