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10月份中國宏觀經濟數據陸續出爐,顯示宏觀經濟趨向穩定,短期增長無需多慮,但長期增長仍存隱憂,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一個潛在經濟增長率逐步下移的新階段。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帶來影響中國十年的全局性改革,新階段需要創新宏觀管理思路,從需求管理轉向供給管理,培育經濟增ARMANI長的接續動力。
  本質而言,與金融危機時的經濟減速比起來,本輪經濟減速最大的不同是中國持續高增長的條件、中長期結構性因素,特別是全球化基本面、要素基本面等正在發生趨勢性變化,中國開房屋出租始真正步入增長動力轉換的年代。
  一般來講,經濟增長有兩種機制在發揮作用,即微觀增加供給的增長機制和宏觀擴大需求的增長借款機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複蘇乏力,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政府,普遍思路是如何擴大需求以拉動經濟增長,也即經濟學中常說的“需求管理”。 然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問題不盡相同,發達國家更多是需求約束,而發展中國家並非有效需求不足,更多是供給約束下的潛在經濟增長率放緩,中國尤其如此。
  需求管理帶來的經濟擴張不僅僅是政府過度干預,也不僅表現貨幣發行擴張需求融資,而是更多地表現出了負債水平的升高。目前,除了地方政府以土地為基礎的負債表式擴張,導致了政府負債的提高之外,全社會總體債務率都有所提高。
  數據顯示,近十年來中國全社會的債務率(杠桿率)已經上升了40個百分點。特別是2008年期間,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加劇和國內經濟增長下行壓力,中國出台了一系列經濟刺激計劃,並針對重點需求進行發力:比如鼓勵住房消費,啟動地方融資平臺、加大周期性行業投資等,隨著銀行信貸規模擴張以及投資加速,經濟出現了強勁反彈,但包括政府、居民房屋貸款、企業以及金融機構在內的不同部門債務率上升都比較快。
  事實上,當前中國最大的約束並非需求約束而是供給約束,也即人口紅利減少、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全要素生產率滯後帶來的問題。隨著“人口紅利”優勢逐步衰減,未來五年由低成本衍生出來的高資本回報率優勢,可能將逐步消失,勞動力要素和資源要素價格相對調整,中國經濟依靠低成本優勢的粗放式增長已不可持續。
  因此,必須改變“三駕馬車”的分析思路框架,而是要放眼於長期供給的分析新框架,因為長期供給才是決定一國潛在增長軌跡的關鍵。從當前“調結構”的政策思路上看,在“出口-投資-消費”之間找平衡,探討的都是總需求概念,而供給硬約束才是本輪經濟回調的最重要因素。
  傳統的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目標都是通過調節商品或貨幣市場均衡條件推動總需求曲線向右移動,以達到更高的均衡產出點,但代價是不斷推高價格總水平,甚至帶來嚴重的通脹,但提高均衡產出也可以移動總供給曲線,但結果卻是產品價格水平的降低和要素生產效率的改善。
  現在看來,過度關註宏觀需求,不僅加劇了經濟波動,帶來了資源錯配的風險,也影響了生產要素效率的發揮。因此,從“放鬆政府管制,優化制度供給,提高要素效率”三大目標著眼,著眼於供給端,重視微觀主體的稅收激勵,實施減稅以及稅制改革,增強微觀主體供給能力,鼓勵技術創新,重新審視政府與市場的邊界,發揮生產率對提升總供給的根本作用,才能打破影響中國經濟的供給約束,真正釋放生產力,而這也勢必與十八屆三中全會所主導的簡政放權、加快競爭性市場體系的改革路徑不謀而合。
  (張茉楠,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海外網專欄作者)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n25gnqzt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